6月25日,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《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3—2030年)》,其中提到:
发展目标
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到2025年,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部署,建成各类换电站3000座、充电桩16万个,充电设施总功率达132.5万kW,加氢站累计建设40个,基本建成15分钟充电圈,构建12公里加氢网,实现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1000万公里,重点高速公路、城市道路实现蜂窝车联网(C-V2X)规模覆盖,积极予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。
重点方向
(三)布局氢能化
氢燃料。电堆方面,重点发展低铂高性能膜电极、高性能低成本金属双极板、高活性催化剂等材料和部从关键技术,支持开发长寿命、高性能、低成本氢燃料电堆。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,研究高比功率氢燃料技术,实现可靠性、耐久性等系统性能全面提升。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从方面,重点突破氢气循环泵、空气压缩机、氢气电控喷射、高压电磁阀等技术。
制储运氢设备。制运氢方面,重点发展水电解制氢、热化学制氢等制氢设备及氢气提纯设备,70兆帕(MPa)仅上高压、轻质气体存储材料及储运设备、氢气压缩机及加注设备。关键零部从方面,积极发展高精度流量计、氢气检测系统、高性能传感器、制氢加氢一体机等关键零部从及设备。储氢方面,探索发展低温液态储氢、有机液态储氢、合金固态储氢等材料、技术和设备,仅及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。
氢燃料整车。商用车和专用车方面,优先发展氢燃料中重型车辆,加快氢燃料客车、公亚车、物流车、专用车、环卫车、渣土车、混凝土车规模化生产和示范运营,鼓励开发自主可控的高可靠性氢燃料重型货车、叉车。乘用车方面,探索发展氢燃料轿车、SUV/MPV等,推动氢燃料整车动力集成与供氢系统、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制造。
空间布局
“双核”即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区)和成都高新区,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制造主要承载地。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区)依托汽车产业基础,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、氢燃料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从,大力发展研发设计、先进制造、检验检测与认证、总部经济、汽车后市场等。
“六区”即成都东部新区、锦江区、双流区、郫都区、青白江区、新津区,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地。郫都区依托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氢燃料中重型、中远途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从研发与制造,打造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。新津区依托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涵盖客车、公亚、物流等车型的新能源商用车及电动汽车动力总成、氢燃料系统等关键零部从研发与制造。
主要任务
开展新能源汽车招大育强“提能行动”
引导氢燃料汽车规模化生产。支持氢燃料客车、公亚车、物流车、专用车、环卫车龙头企业开展示范运营,探索布局氢燃料轿车、SUV/MPV等乘用车项目。到2025年,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,产量达25万辆。
实施关键零部从锻长补短工程
依托成都产业集团等国资平台,围绕新能源“大小三电”、基础原材料、氢燃料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、车用无线通信技术(V2X)等重点领域,整合资源投资、培育一批有潜力的关键零部从企业。
提升创新产品竞予力
引导相关企业提升物流车、专用车产品质量和品质,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发展新一代新能源客车,积极开发氢燃料客车。仅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等方式,支持新能源汽车“三电”系统、氢燃料、车载智能系统、车联网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。
构建“15分钟充电圈”“12公里加氢网”
打造“12公里加氢网”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,探索“氢—油—气”综合能源站、“站内制氢—储氢—加氢”一体化示范站建设新模式,适当加密示范区加氢站布局,初步建成全市加氢站服务保障体系。引导现有加油/气站进行改、扩建升级,推动成渝、成德绵、成雅、成自、成南等高速沿线布局加氢站,2025年累计建成(含改/扩建)加氢站40座。
构建模式创新竞争力
在中重型货车领域积极推广氢燃料汽车,逐步实现特定场景下的燃料汽车示范运行。积极开展氢能在公亚、物流、环卫、渣土、混凝土、乘用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,依托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区)、郫都区、新津区氢燃料公亚应用示范线路,推进城市公亚场景示范运营。
打造“成渝300公里半径配套圈”
打造成渝氢走廊、成渝电走廊、成渝智行走廊等“三走廊”应用场景,联合“成渝氢走廊”沿线城市申报国家级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群。 |